6月13日,中电联有关业务负责人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对今年迎峰度夏热点问题逐一做出回复。
6月13日,中电联有关业务负责人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对今年迎峰度夏热点问题逐一做出回复。
中国证券报:2022年夏季,受持续高温和主要江河来水偏枯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水电大省出现了电力短缺。2023年这种情况是否会再现?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王益烜:水电是我国电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具有季及以上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装机占比不到一半,大部分常规水电出力要“靠天吃饭”,降水的不确定性对水电出力影响大。2022年夏季四川、重庆等地电力供需形势紧张,主要原因就是持续罕见高温天气叠加来水严重偏枯。
今年以来,水电站出力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受2022年下半年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导致今年初主要流域水库蓄水不足,并叠加今年以来降水继续偏少影响,水电生产能力持续下降。今年前四个月全国规模以上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13.7%,其中4月同比下降25.9%;5月水电生产延续下降趋势,预计当月水电发电量同比降幅比4月进一步扩大。受水电生产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云南、贵州电力供需形势较为紧张,当前云南电力供应仍呈偏紧态势。气象部门预计今年夏季(6月至8月)西南地区东部及华中中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湖北大部、湖南北部、重庆东部、四川东北部等地降水偏少2至5成,可能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降水偏少将会对当地电力供应以及电力外送产生影响。
中国证券报:电力供应和需求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对今年的迎峰度夏电力供需形势有怎样的预测?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王益烜:近年来,气温对用电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我国电力负荷“冬夏”双高峰特征日趋明显,夏季降温及冬季取暖负荷占比越来越大,部分省份夏季降温负荷占最高用电负荷比重达到40%-50%甚至超过50%。
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13.7亿千瓦左右,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左右。若出现长时段大范围极端气候,则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分区域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主要是华东、华中等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存在电力缺口;东北、华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中国证券报:针对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出现的电力供需形势,有哪些政策面上的建议?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王益烜:一是全力保障迎峰度夏期间电力燃料安全稳定供应。继续保持煤炭稳定供应,并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进一步发挥好中长期合同压舱石作用;加大对电煤市场价格的监管;研究制定煤矿保供与弹性生产办法,优先组织满足条件的先进产能煤矿按一定系数调增产能,形成煤矿应急生产能力。
二是加快重点电源电网工程建设,提升电力系统调节支撑能力。加快推进新增电源项目建设,挖掘现有发电机组潜力;加快度夏前网架补强以及新建电厂的并网工程;加强电力负荷管理,挖掘需求侧资源,推动需求响应规模尽快达到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5%。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电力保供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大电网平台作用;健全完善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加快建立煤电机组容量补偿和成本回收机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发电侧和用户侧合理分摊,激励新增电源投资,提高发电容量长期充裕性等。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随着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以及尖高峰时段电力需求的刚性增长,叠加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等因素,我国电力供需平衡压力日益增加。如何挖掘需求侧调节潜力,消解高峰时段压力?
中电联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当前,我国电力系统存在调节能力不足、保供压力大等突出问题。近年来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但其固有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特征,使得高比例接入电力系统后,增加了系统调节压力;另外,一些地方受来水、温度等气象方面的影响用电紧张,迫切需要有机整合源、网、荷、储各类调节资源,特别是挖掘需求侧调节潜力,通过负荷转移、负荷调控等调节方式以及工艺优化等手段,为系统持续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未来,应从多方面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推动“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通过实施电力需求侧响应,引导用户优化用电负荷,增强电网应急调节能力,对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系统安全运行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着力提升大工业高载能负荷灵活性。通过激励手段调动大工业负荷、工商业空调暖通负荷等需求侧资源主动参与系统日内调节,是近期需求侧资源开发的首要选择。
二是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鼓励开展车网双向互动(V2G)研究。电动汽车也可以作为一种灵活性用电负荷参与用户侧与电网间的能量双向互动。一般情况下,电网在上午和夜间负荷较低,在中午和傍晚负荷较高,可以利用电动汽车的储能作用,通过“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根据电网需求在电力供应充足的时候调整电动汽车充电,电力短缺的时段调控电动汽车放电或者暂时停止充电。预计到2030年,我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8000万辆,考虑其中20%的用户能够实时响应系统调节需求,则调节能力规模将达到1亿千瓦,是目前抽水蓄能容量的2倍、新型储能容量的10倍。应通过政策支持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车网互动(V2G)规模化应用,发挥其源荷互动、分布调节的特点。
三是推进共享储能、虚拟电厂等技术大范围、规模化应用,实现将大量、多元、分散的灵活性资源聚合参与系统调节。特别是发展虚拟电厂不仅能够丰富系统调节资源,为分布式能源规模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还能有效降低系统运行成本。伴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日趋完善,虚拟电厂作为新的市场主体,未来有机会参与到需求响应、调峰、备用、容量补偿等调节市场,以及中长期和现货等电能量市场中,聚沙成塔,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四是推动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突破。推进氢能等新兴需求侧资源与新能源深度耦合,满足新能源多日或更长时间尺度调节需求,推动局部系统平衡模式向动态平衡过渡。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作者:刘杨
温馨提示: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上一篇 浙能乐清电厂三期工程 全面建成投产
下一篇> 中国石油在内蒙古西部建设首个百万吨级油田
相关推荐
- 中电联:BMS系统异常是电化学储能电站非计划停运的主要原因
- 4月3日,中电联发布《2022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业统计数据》全文。数据显示,2022年,电化学储能电站平均运行系数为0.17,平均利用系数为0.09,日均等效利用次数为0.67次,实际运行情况与设计日充放电策略差异较大。
- 实时热点 0
- 发改委:鼓励支持10千伏及以上商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
- 国家发改委1月10日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要逐步优化代理购电制度。
- 国内新闻 商业 科学 0
- 专家:深化电力体系改革 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
- 日前,在“2022(第十一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解开减碳与增长两难、实现减碳与增长双赢的钥匙,是创新驱动的绿色技术替代和减碳成本的下降。
- 实时热点 0
- 上海电气:以打造新型电力系统为发展方向
- 上海电气12月11日发布消息表示,近日理想万里晖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理想万里晖)获得上海电气集团战略投资,上海电气集团正式成为理想万里晖第二大国资股东。
- 国内新闻 上海电气 新能源 0
- 国家发改委:组织大水电、大核电签订中长期合同
- 国家发改委11月30日消息,为加快推动2023年电力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国家发改委运行局组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根据全年电力供需形势,深入开展电力平衡分析,并于11月全面启动2023年省间电力中长期年度交易组织工作,结合省间输电通道可用输电能力,组织大水电、大火电、大核电签订年度中长期合同,为省间高比例签约奠定良好基础,确保全国电力平稳有序供应。
- 国内新闻 电力 0
热点话题
- 中国成单身大国有哪些反思和危害?
- 中国成单身大国有哪些反思和危害?哪怕生活...[详情]
- 霍金再次发出警告 究竟科技和毁灭要怎么看待?
- 霍金再次发出警告究竟科技和毁灭要怎么看待...[详情]
- 一分钟带你看懂美联储加息到底是咋回事!
- 一分钟带你看懂美联储加息到底是咋回事!对...[详情]
- 朋友圈的微商还能盛行多久?
- 朋友圈的微商还能盛行多久?最恨微商的还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