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投网

持续鼓励创新疫苗研发

全国政协委员、康希诺首席科学官朱涛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进一步优化疫苗等药品紧急使用相关审批流程,持续鼓励创新疫苗研发。

全国政协委员、康希诺首席科学官朱涛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进一步优化疫苗等药品紧急使用相关审批流程,持续鼓励创新疫苗研发。

健全配套机制

朱涛认为,我国对疫苗等药品紧急使用的立法缺乏对应的上位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均未提及紧急使用的相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中对紧急使用授权的启动条件、授权原则、评估程序等细节内容抽象、模糊。虽然在我国药品监管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已经设立了特别审批、突破性治疗、优先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等药品审评审批的通道,但在法规条文表述、监管、评审具体流程、配套机制等方面,仍与紧急使用的概念有一定差异,具体到实际操作领域很难借鉴。

朱涛称,紧急使用的启动、终止和实施范围应固定化、流程化,进行细致的规定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朱涛建议,卫生健康管理以及药监等相关部门,在出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其他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紧急事件时,应尽快健全配套机制,从研发、生产、销售多环节多角度鼓励医药企业勇于承担公共卫生责任。

朱涛认为,应进一步探讨在资源配置、使用和与市场匹配方面政府可发挥的各项作用,靠前指挥。例如在研发阶段,对于有可能纳入紧急使用药品或疫苗采用“政府出题、企业答卷”的揭榜挂帅模式,设立稳定的资金支持与采购量价约定,鼓励研发动力,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在生产准备阶段,为确保纳入紧急使用后的有效供给,政府与优质药企展开合作,对于关键性物料建立国家级储备库,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要调配,协同解决突发性的药品短缺问题。

在纳入紧急使用的药品或疫苗上市后,出台明确的紧急使用药品损害赔偿方案,引入第三方保险机制,降低公众风险和接种犹豫。

完善公众健康免疫屏障

“目前公众对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等名词的认知有所提升,但对疾病预防及疫苗接种知识了解仍普遍不足,存在一定误区。”朱涛称。

朱涛建议,应提升公众自身防护意识,塑造疫苗行业良好、正面形象。为了公众能够更加理性看待疫苗作用,科学认知疫苗价值,继续加强疫苗的科普教育宣传是关键。应当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减少公众接种疫苗心理负担,提高疫苗接种率,完善公众健康免疫屏障。

朱涛表示,疫苗行业是长周期行业,一款疫苗的成功问世,往往需要研发团队8-10年持之不懈的探索和试错,与资金成本相比,时间成本的消耗更是惊人。过去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考虑适当予以保留,在确保生物制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助力企业发展。

此外,朱涛建议,通过积极政策引导,鼓励创新疫苗研发,推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地重视疫苗相关技术、人才、资金储备,助力中国疫苗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作者:傅苏颖

温馨提示: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相关推荐

未来五年至少投入千亿研发!全国人大代表雷军详解技术立身密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提交了《关于推动仿生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建议》《关于构建完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关于大力发展汽车文化,助力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建议》三份建议。
长安汽车董事长:建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共享私桩模式
长安汽车董事长:建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共享私桩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日前建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用户补能焦虑;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化,加强下一代动力电池、芯片等技术攻关;政策聚焦中端市场持续发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加快推动锂资源等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加快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全国人大代表这样建议
加快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全国人大代表这样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酌情加快同靶点首款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以便更早地参与创新药的国家医保谈判,更好地服务患者;进口药在境内批准上市后,同靶点适应症的首款国产创新药,建议符合相关条件的可继续适用附条件批准政策。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知识产权保护
“地下工程装备、大型船舶、水力/风力发电机组等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加强对其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保障。”
建议优化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及管控
建议优化数据中心碳排放评价及管控
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一直非常重视数据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问题。杨杰介绍,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各级政府对数据中心的能耗均采取比较严格的限制,但当前的碳排放评价体系未充分体现数据中心的经济效益和减碳效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第三方投稿,投稿人在金投网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金投网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侵权及不实信息举报邮箱至:tousu@cngold.org。

热点频道NEWS.CNGOLD.ORG